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征稿启事
投稿指南
常用下载
过刊浏览
最新刊期
2017
年
第
5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目录
《海洋科学集刊》2017年第52集封面
2017, 24(52)
1299
|
167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78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海洋科学集刊》2017年第52集目次
2017, 24(52)
1227
|
148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7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海洋生物分类及系统演化
软体动物腹足纲分类学研究进展——从近海到深海
张素萍,张树乾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71000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关于海洋的研究已由浅海逐步向深海发展,不断取得新的发现和认知。自2014年4月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依托先进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搭载"发现"号水下机器人(remotelyoperated vehicle,ROV),先后对冲绳海槽热液区、南海冷泉区、雅浦海山区以及马努斯热液区等深海区域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查,采集到了大量深海腹足纲(Gastropoda)标本,其中有一些为未经发现和描述的新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关于深海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实现了深海环境和软体动物资源的新认知。本文对近年来从深海采集到的腹足类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对其中的11属13种进行描述,并对深海特殊环境中腹足纲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总结,对中国软体动物腹足纲从近海至深海的分类现状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腹足类;热液区;冷泉区;海山区;展望;从近海到深海
2495
|
26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0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胶州湾海域5种粗毛猛水蚤的形态记述
马林,李新正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822003
摘要:粗毛猛水蚤科(Miraciidae Dana,1846)是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Sars,1903)种类数目居于第二的科,分布广泛,栖息环境多样。本文通过对2008年在胶州湾海域采集的沉积物进行离心提取,经解剖和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鉴定粗毛猛水蚤科5属5种。其中,田园威伦狭腹猛水蚤(Willenstenhelia thalia Karanovic&Kim K.,2014)为我国海域的首次记录。文中还对胶州湾已发现的底栖粗毛猛水蚤制定了检索表。
关键词:粗毛猛水蚤科;猛水蚤目;胶州湾
1658
|
192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8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在海洋颗粒形成和沉降中的作用
赵苑,赵丽,董逸,李海波,张武昌,肖天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822002
摘要: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颗粒,包括大型聚合颗粒(即海雪,粒径>500μm)、小型聚合颗粒(1~500μm)和亚微米颗粒粒径(<1μm)等。颗粒在海水中营造了不同于纯海水的小生境,其中生活着与自然海水中不同的生物。异养细菌、蓝细菌、真核藻类、鞭毛虫、纤毛虫等微食物网生物可以黏附在海洋颗粒上,或生活在颗粒内部,其丰度高于周围水体中的自由生活生物,这可能是由于颗粒提供了更适宜生长的营养环境。本文综述了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在海洋颗粒形成和沉降中的作用。微食物网生物在颗粒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直接促进颗粒形成,也可以彼此结合成颗粒,或微型浮游动物排粪形成颗粒。微食物网生物还可以对颗粒进行转化,影响颗粒的大小、沉降速度、或对颗粒及其黏附生物进行摄食。微食物网生物由于本身较小,沉降较慢,但这些生物和颗粒的结合使得微食物网生物在碳通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微食物网;海洋颗粒;沉降;碳通量
1667
|
225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5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代谢及分解过程对水环境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影响的研究
郑珊,孙晓霞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804001
摘要:从上行控制角度,通过野外采样和围隔培养实验,研究了水母的代谢及分解过程对水体环境中pH、溶解氧、营养盐组成的影响,以及该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沙海蜇在代谢过程中短时间内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使水体出现低氧和轻度酸化。代谢过程释放出大量营养盐,使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浓度在24h内增加为原来的12倍,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增加了40多倍,进而引起水体中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浓度的增加。沙海蜇的分解过程使水体表现出明显的低氧(缺氧)和酸化现象。沙海蜇生物量越大,分解时间越长,对水体的改变程度越明显,此外,还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盐并改变原有的营养盐结构,可以刺激甲藻和绿藻的生长,甚至可能引发藻华。
关键词:沙海蜇;代谢过程;分解过程;浮游植物;动态变化
1660
|
168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7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夏季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霍达,刘石林,杨红生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616001
摘要:夏季刺参大面积死亡正逐渐呈现常态化趋势,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使刺参资源严重衰退,制约了刺参产业的良性发展,其原因亟待揭示。本文从高温、低氧、低盐、硫化物、氨氮及藻类腐烂等环境因素,以及种质因素、病原因素、人为因素共四方面阐述了夏季刺参大面积死亡的原因,提出"建设工程化"、"养殖机械化"、"监测自动化"及"管理智能化"的应对理念,进而通过培育抗逆良种、调查关键指标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综合养殖系统、完善应急处置方案、提高现代养殖技术等应对措施,综合应对夏季极端天气的威胁,为保证刺参健康度夏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夏季高温;低氧;刺参;大面积死亡
1494
|
190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0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具产电性能光合细菌DH-3的分离及其对多种底物污水处理能力的评价
于士翔,王文静,刘峰,刘芳华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705001
摘要:本文通过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从富营养化环境中分离培养出可高效处理多种底物的污水并具备胞外电子传递能力和产电潜力的兼性厌氧光合细菌。在光照培养条件下,利用改良的能够将光合细菌富集/分离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光合细菌,从形态学和16S rDNA的分子生物学角度鉴定菌株。运用多个指标检测光合细菌处理不同底物的污水培养基的能力,如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ate,TP),并在电化学工作站检测光合细菌的产电能力。结果表明,获取的光合细菌菌株DH-3与光合细菌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有97%的相似性。该菌株拥有在多种底物的污水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其中在以乙酸为底物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通过检测发现该菌株对污水的COD、TN和TP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电化学工作站检测结果表明,菌株DH-3的最大产电流量能达到7.5mA/m
2
,最大功率密度达到0.056W/m
2
。由此可见,光合细菌DH-3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再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光合细菌;产电性能;化学需氧量;污水处理;有机物降解
1574
|
214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8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海洋天然产物活性及其应用
褐藻多糖硫酸酯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
王晶,张全斌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811001
摘要:褐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FPS)是所有褐藻中所固有的细胞间多糖,存在于细胞壁基质中。生长于潮间带、长时间与空气接触的褐藻种类中,如多年生的墨角藻(Fucus vesiculosus)类,其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含量可高达20%;生长在较深处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类中含量较低,约为1%~2%。褐藻多糖硫酸酯是一类独特的结合有硫酸基的水溶性杂聚糖,其化学组成和结构非常复杂,以岩藻糖和硫酸基为主,随着褐藻的种类不同还含有半乳糖、木糖、糖醛酸等其他成分。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针对墨角藻、泡叶藻(Ascophyllum nodosum)、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等褐藻中的褐藻多糖硫酸酯研究较多,发现其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主要就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提取、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褐藻多糖硫酸酯;结构;生物活性
1685
|
528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2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海藻提取液对小油菜和韭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维香,林梅,刘正一,王明鹏,王学江,李峰,张焕春,张建设,秦松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313001
摘要:采用温室大棚内露地种植的方式,研究了叶面喷施海藻提取液对小油菜和韭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提取液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小油菜和韭菜生长发育,提高小油菜和韭菜的产量,改善小油菜和韭菜的品质,其中海藻提取液稀释200倍处理对小油菜的增产效果最明显,稀释400倍处理对韭菜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可明显提高其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维生素c含量。
关键词:海藻提取液;小油菜;韭菜;生长;产量;品质
1324
|
188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藻蓝蛋白皮肤毒性实验研究
刘琪,吴中英,焦绪栋,刘冰,李文军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317001
摘要:藻蓝蛋白是蓝藻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发现藻蓝蛋白有多种功能,可以清除氧自由基,且含有多种氨基酸能够抗衰老、抗过敏,为对藻蓝蛋白用于化妆品行业的可行性进行探究,本文采用新西兰白兔作为动物模型,通过光毒性、急性经皮毒性以及皮肤变态反应实验,验证其对皮肤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藻蓝蛋白对白兔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也未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为其在美容化妆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藻蓝蛋白;抗氧化;光毒性实验;急性经皮毒性实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化妆品
1562
|
210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37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
国产热浸锌锚链的耐蚀性研究(Ⅰ):热浸锌锚链的海港试验
马士德,王在东,刘会莲,刘欣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221001
摘要:本文记叙了国内外首次以大型商品化热浸锌锚链为研究对象的海港试验结果,跟踪记录了其4年的腐蚀与生物污损发展过程。分别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将试验锚链提出海面,对出现在锚链上的全部附着生物进行刮取、分类、鉴定、称重,清洗锚链的表面,检查锈点,并对热浸锌锚链表面测厚,照相记录跟踪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裸钢腐蚀严重,锈层在2~3mm,腐蚀产物易成片脱落,形成大小不等的腐蚀坑,最大坑深3mm左右;热浸锌锚链未出现明显腐蚀点,大气区锌层腐蚀速率约10μm/a,水下区锌层腐蚀速率约20~70μm/a,但在两个链环连接处出现磨蚀锈斑;耐蚀性在不同区带中表现为水上链>水下链;热浸锌锚链表面的污损生物数量少于未浸锌锚链,随着时间延长,热浸锌锚链表面污损生物逐年增多,其中优势生物为海鞘(Ascidians)、苔藓虫(Bryozoans),其次是贻贝(Mytilus sp.)、牡蛎(Ostreidae sp.)、石莼(Ulva sp.),曾出现南方污损生物种,如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2013~2014、2014~2015、2015~2016三年锚链单位面积上污损生物的重量分别为1257.6、1454.6和21304.0g/m
2
。污损生物重量的增加大大增加了锚链的磨蚀程度,为锚链腐蚀失效埋下了隐患。本研究为海洋工程锚链设计或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热浸锌;锚链;腐蚀;海港试验;胶州湾
1448
|
196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5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国产热浸锌锚链的耐蚀性研究(Ⅱ):热浸锌材料的腐蚀性能
马士德,孙森峰,刘欣,严清冉,李丽娜,许健平,王启冉,程坤,李博亮,陈仁娟,苟晓超,段继周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606001
摘要:本文以热浸锌处理的CM系列钢为研究对象,通过盐雾处理进行了加速腐蚀试验,利用电化学极化测试分析了材料的腐蚀机理,利用扫描电镜和三维数字显微镜观察了材料的表面形貌。盐雾加速试验表明,随着时间增长腐蚀速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腐蚀产物膜抑制了腐蚀的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产生钝化平台)。厌氧环境下的试验表明,在细菌繁殖到达高峰时产生了钝化平台,主要是形成致密、溶解度极小的ZnS腐蚀产物,在电极表面形成连续完整的腐蚀产物膜。以99.99%纯锌为原料的热浸锌产品在港湾海洋环境中有高的耐蚀性,其原因是由于腐蚀产物及锌-铁合金层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热浸锌;腐蚀;电化学实验
1621
|
178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6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海洋科学研究情报分析
“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海洋学研究态势分析
王琳,於维樱,张灿影,郭琳,罗璇,冯志纲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822001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一带一路"框架中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海洋研究方面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并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科研竞争力,以及我国在海洋研究方面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情况,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研究;国际合作;竞争力
1561
|
303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87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国内海洋科学领域主要中文期刊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
於维樱,王琳,冯志纲,郭琳
2017, 24(52) DOI: 10.12036/hykxjk20170824001
摘要:海洋科学是我国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而科技期刊正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起到了科学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10种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中文海洋学期刊,从期刊的信息载量、期刊论文的引用传播情况与老化速度、综合引证指标的整体表现情况以及学科内引用排名和影响力分值等方面,采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的统计数据,客观详尽地分析各个期刊的历年指标变化特征及影响力,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我国中文海洋学术期刊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科学》等刊物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前列,属于国内海洋领域的期刊典范,但存在期刊整体发展缓慢、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波动变化大等不足,需要海洋期刊领域乃至整个国内期刊领域不断克服科研评价体系的束缚,提升刊物质量,留住高质量论文,将国内海洋刊物早日推向国际。
关键词:中文海洋学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1517
|
307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02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