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7 39

      本期目录

    • 丘仲锋,席红艳,唐军武,何宜军
      2007, 14(48)
      摘要:赤潮是海洋中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的爆发、不仅严重影响近海景观,破坏水产养殖,危害人体健康,还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给人类造成惨重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我国的赤潮观测记录中,赤潮的年发生次数逐渐增加,且面积不断增大,因此,对赤潮的发生发展机理及预测治理研究是科学家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赤潮发生时,赤潮生物大量聚集,使水体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进而赤潮水体的光谱特征发生变化,且存在差异,使利用水色遥感监测赤潮成为可能,还可以用来区分赤潮种类的不同。水体光谱的变化特性(包括吸收与散射特性)是水色赤潮遥感监测的基础,是水色遥感生物光学算法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赤潮水体进行光谱吸收特性的分析研究对于发展研究海区的水色遥感生物光学算法及赤潮遥感监测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赤潮、水体光谱吸收特性   
      117
      |
      10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6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高 山
      2007, 14(48)
        
      38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5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高山
      2007, 14(48)
      摘要:数值波浪水槽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水波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 它能够实现水波现象的精确模拟。作为数值波浪水槽的一个重要功能, 消波技术被用于消除传入波浪在水槽末端的反射效应, 以防止反射波对有效实验区域的污染, 从而保证特定要求的水波实验的精确性。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消波技术可分为阻尼消波区和主动消波器两类。  
      关键词:数值波浪水槽消波器   
      126
      |
      6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1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胡珀,侯一筠,乐肯堂,王铮
      2007, 14(48)
      摘要:东海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它西部有广阔的大陆架,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由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先岛诸岛组成)和台湾岛连线为界,具有较深的海槽。黑潮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流速的西边界流,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流经台湾东岸进入东海,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向东北向流动,穿越吐噶喇海峡返回太平洋。通常的把自台湾东北端起至吐噶喇海峡一段称为东海黑潮。此外,在琉球群岛以东海域也常年存在一支稳定的西边界流,称为琉球海流。 对于东海黑潮和琉球海流的硏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进行中日联合调查研究、中日副热带环流调查研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苏纪兰(1994)、袁耀初(2000,Yuan,2006)、管秉贤(2002)等人都做过评述。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评述,主要叙述200年以来对东海黑潮及琉球海流的硏究新进展。  
      关键词:东海黑潮、琉球群岛、海流   
      101
      |
      6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12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王 铮,侯一筠,乐肯堂,胡 珀
      2007, 14(48)
        
      632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4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范奉鑫,阎军,陈长安,栾振东,庄丽华
      2007, 14(48)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东海海洋地质调査以来,在海底经常能发现河流、河口沉积物以及与水道相似的负地形、称为古河道、古三角洲或古河口等(李全兴,1990;金翔龙,1992;石斯器等,1989;秦蕴珊等、1987)第四纪气候频繁波动,造成陆架上尤其是外陆架上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频繁交替,因此有不同时期的古三角洲和古河道保留,沉溺的古河道在我国陆架海底的不少地区均有发现。由于海底沉积作用的不均衡性,埋藏较浅的沉溺河谷从地形特征上依稀可辨,埋藏较深的在海底表面则渺无踪迹,只有借助于高分辦率的地球物理测量,才能发现其踪迹。 晚更新世末期,长江、黄河是否流经东海陆架区进入冲绳海槽,虽有不少作者论述,但终因缺少系统的实测资料而未取得共识。长江、黄河在历史上每年向大海输入巨量泥沙,加快了海淤积和推进速度,但古长江三角洲也应该是体积大、构造特征明显的大型堆积体,然而至今尚未有这方面的报道。 作者对冲绳海槽北部进行大面积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分析中,发现在陆架外缘坡折线附近,近海底表面处存在大面积斜层理三角洲沉积结构,这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自我国的大河(黄河/长江)从冲绳海槽入海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冲绳海槽、股三角洲、沉积   
      79
      |
      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89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刘建国,张京浦,殷明焱,孟昭才
      2007, 14(48)
        
      472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6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刘建国,张京浦,殷明焱,孟昭才
      2007, 14(48)
      摘要:微藻是水产养殖动物终生或特定发育阶段的饵料(或饵料的饵料)作为重要基础之一,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水产养殖产业。目前,在水产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污染和气候等原因,时常出现饵料微藻数量不足现象,人们不得不选用人工饲料代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微藻饵料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孵化率、成活率及生长率等,也决定着水产养殖的成败。因此选择生长快、颗粒大小适宜并富含营养物质的饵料微藻是水产养殖的基础。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产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对海鱼和对虾影响效果明显(陈晓林等,2004刘镜恪等,1997,2002,2004,2005,2001; Liu et a12002,2004;邱小琮等,2004)多数海洋微藻具有增加ω3和ω6系列脂肪酸链长和去饱和能力,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的 生物类群(樊云真等,1998;李文权等,2003;刘建国等,2002),在水产中,微藻饵料的缺乏常常成为限制水产动物育苗的关键因素,因此提供优质海洋微藻饵料是促进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微拟球藻是海洋微藻大眼藻纲中的主要种群(Hibbeed,1981),能高产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Zou et al,1999;魏东,2000;王秀良,2002)并具有生长迅速、细胞颗粒小(Hu et al,2003)的特点。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培养轮虫,投喂牙鲆幼苗的实验数据显示,该藻培育的轮虫对牙鲆幼苗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刘建国等,2007)。 本文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在天然海水中的人工优化配方以及光温等重要参数、总结出优化培养模式,利用不同光生物反应器对优化模式进行了高密度培养验证,并研究了比生长速率与生物产量等问题,为该藻的海水饵料培养和水产应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微藻、饵料、微拟球藻   
      90
      |
      6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88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李学刚,袁华茂,李宁
      2007, 14(48)
      摘要:海洋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温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了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走向。众所周知,碳(C)在海洋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海气系统中,大于98%的C以溶解无机碳(DIC)形式存在于水体中(Zeebe et al,2001)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至关重要。 氮(N)和磷(P)等营养盐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滩涂和沿岸水域养殖区的长期施肥,它们也作为近岸海区的主要污染物而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并改变了一些海域的生态结构。如在胶州湾,由于营养盐浓度及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该湾地区浮游植物数量和优势种组成的变化(沈志良,2002)近年来,在海洋沿岸带的河口、海湾等水体较浅的透光层内,以孔石莼等绿藻为主要代表的大型海藻开始泛滥,形成大型海藻的水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将导致海洋碳循环的变化,从长时间尺度来看也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和气温变化。目前,对营养盐与水生藻类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王勇等,2002;刘媛等,2004;张文俊等,2004)但对于营养盐与海水无机碳体系之间的耦合作用报道甚少。在海洋环境中、C N P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其变化相互影响,并与海水中所存有的海洋生物密切相关。探讨海水中C-N-P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效应,阐明海洋碳循环过程的深层次机理,揭示在过量N P作用富营养化条件下,C的迁移转化行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作者初步研究了模拟条件下C-N-P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海洋碳循环、氮、磷   
      89
      |
      6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5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王秀良,赵凤娟,吕 慧,姚建亭,刘吉东,段德麟
      2007, 14(48)
        
      47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88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窦硕增
      2007, 14(48)
      摘要:耳石(Otolith)是硬骨鱼类(Teleosts)在生长过程中沉积在内耳中的结石,主要矿物成分是CaCO3起声音接收和平衡定向作用。其内部轮纹(日轮Daily ring或年轮Annul ring)像在其他海洋动物特定钙化组织(如瓣鰓类外壳、珊瑚骨骼、多毛类颌骨、乌贼内壳、哺乳动物牙齿)中的轮纹一样随鱼类的发育而生长,并沉积着现场水环境中的主要化学元素。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其轮纹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相当稳定,记录了鱼类个体生活过程中丰富的生物物理化学环境信息,所以,耳石信息分析可以揭示鱼类的生活史及其所经历的环境变化。在目前,耳石信息分析的应用涵盖了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鱼类的孵化和早期发育生长、产卵场和产卵期判定、仔鱼的运输过程(Larval transportation、年龄鉴定与种群鉴定(Age determination & population discrimination)、个体迁移(Migration)等。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揭示鱼类生活史、生活史重建(Recastruction of life history)以及海洋环境域变(Regime shift)的关键技术,也是国际上渔业科学和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过去10年内三次国际鱼类耳石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1993 Maryland-USA,Secor et al,1995a,1998- Bergen-Norway Fossum et al,2000;2004- Townsville Australia Begg et al,2005)大大推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年龄鉴定与验证、显微结构分析(Microstructure)和微化学分析(Microchemistry)(Stevenson et al.,1992 ;Secor et al..1995a, Fossum et.al, 2000; Campana 1999, 2001; Elsdon et al, 2003a, b;Begg et al, 2005 )等。  
      关键词:耳石、生活史重建   
      86
      |
      5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4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窦硕增
      2007, 14(48)
        
      493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4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禚鹏基,赵卫红
      2007, 14(48)
        
      518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4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张振冬,张培军,莫照兰,徐永立
      2007, 14(48)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名贵的海产鱼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大规模增养殖的经济鱼种之一。目前随着牙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爆发也相继增多、由此给养殖业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其中,通过接种疫苗对鱼类病害进行免疫防治被认为是最重要、有效和绿色环保的方法之一,许多针对鱼类病原的灭活、减毒和基因工程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这些疫苗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提高鱼类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率。作者利用制备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进行注射免疫的方法,从而观察牙鲆外周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探讨了鱼类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保护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鳗弧菌灭活疫苗、牙鲆、外周血细胞吞噬活性   
      69
      |
      6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87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王 波,莫照兰
      2007, 14(48)
        
      573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7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陈慕雁,杨红生
      2007, 14(48)
      摘要:几十年来,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5年贝类的养殖产量接近1000万t,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发利用贝类20多种,建立了良种培育、人工育苗、养成和贝类引种等关键技术。但亟待解决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也日趋严重,包括:缺乏系统研究和海岸带整体战略意识;养殖环境恶化,局部生态系统失衡;过度密集养殖区病害肆虐;种质衰退,抗逆能力不足等。特别是病害方面目前仍未找到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从有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入手,研究有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联系整个系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有机体在生态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能量分配模式,从生态免疫的角度来探究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为病害的防治及种质的优化提供长久的生态良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免疫学(Ecological Immunology)是一个正在迅速兴起的将生态和免疫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因子引起和保持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异以及协调宿主和病原体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整个微进化过程。生态免疫的基本原则是宿主对免疫应答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包括保持和利用免疫系统所付出的生理成本和宿主在对抗病原体时所付出的代价(Rolff et al,2003)生态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将为人类开展疾病免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贝类、生态免疫   
      94
      |
      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7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白方方,张晓华,韩 茵,陈吉祥
      2007, 14(48)
        
      414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0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颜天,张艺,韩刚,陈洋,周名江
      2007, 14(48)
      摘要:近年来, 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连年爆发覆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最高密度达107 cells/mL)(Zhou, 2001), 在某些区域, 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赤潮(最高密度达105 cells/mL)也伴随发生(周名江等, 2003)。2005年还发生了大面积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m ikimotoi)赤潮(孙军等, 2006)。作者针对赤潮危害的形成机制和进一步了解大规模赤潮的发生对整个海洋生态的影响展开了系列研究。 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的一种小型甲壳生物, 多生活于近岸水域, 为广温广盐种, 与对虾亲缘关系较近(郑严, 1982), 经驯化已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水实验室实现连代培养。卤虫(Artemia salina)是一种鳃足类甲壳动物, 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有害赤潮藻(如亚历山大藻和原甲藻)的毒性研究(Demaret et al., 1995;Lush et al., 1995;颜天等, 2003), 其卵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孵化而得到大量的均匀个体, 且其可以直接滤食和接触有害藻, 因而是一种研究有害赤潮藻毒性效应的理想实验生物。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已把它列为污染物毒性检测的标准实验生物(USEPA, 2003)。 作者以黑褐新糠虾和卤虫为实验对象, 对东海大规模赤潮的主要原因种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以及其他11株亚历山大藻对其存活和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初步分析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可能对海洋养殖业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赤潮、黑褐新糠虾、卤虫、毒性   
      99
      |
      8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6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颜 天,张 艺,韩 刚,陈 洋,周名江
      2007, 14(48)
        
      565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5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才金玲,王广策,杨素萍,周百成
      2007, 14(48)
        
      403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5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孙瑞平,类彦立
      2007, 14(48)
      摘要:鳍缨虫属 Branchiomma 物种隶属于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除斑鳍缨虫B.cingulatum (Grube, 1870)和锯鳃鳍缨虫B.serratibranchis (Grube, 1878)外, 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a (Baird, 1865)和珠鳍缨虫B.pereraide Silva, 1965为我国首次记录。  
      关键词: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鳍缨虫属   
      107
      |
      6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07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孙瑞平,类彦立
      2007, 14(48)
        
      780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4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孙瑞平,类彦立
      2007, 14(48)
        
      479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146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类彦立,孙瑞平
      2007, 14(48)
      摘要:本文为中国海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的麦缨虫属 Megalomma 物种的报道。除模式种麦缨虫 M.vesiculosum (Montagu, 1815)外, 异眼麦缨虫 M.heterops Rerkins,1984和双眼麦缨虫 M.bioculatum (Ehlers, 1887)为我国首次记录。  
      关键词: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麦缨虫属   
      110
      |
      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194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