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76 11

      本期目录

    • 1986, -7(27)
        
      85
      |
      7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7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1986, -7(27)
        
      58
      |
      6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1986, -7(27)
        
      72
      |
      6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7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管秉贤
      1986, -7(27)
      摘要:东海是一个兼有下列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地形复杂,西部为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2/3;东南为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可达2700余米;西侧有年平均总值约12000亿立方米的巨量径流入海;东侧又有强大的黑潮流经,其流量约为20-30 SV。海上盛行季风,风向基本上每半年变换一次。东海水文特征以及水团、海流和涡旋等的分布,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和变异着的。  
      关键词:海流结构;涡旋特征   
      106
      |
      7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72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毛汉礼,胡敦欣,赵保仁,丁宗信
      1986, -7(27)
      摘要:东海北部是几个流系交汇的地方,东有黄海暖流向西北流人黄海,西有所谓黄海沿岸流南下,南有黑潮北上余脉;另外,在夏季,上层还有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见图1)。因此,这里的水文状况相当复杂,曾引起了不少中外学者的注意。井上尚文根据1969年11月在该海区投放的海底漂流器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济州岛西南海域的底层流,在秋、冬两季为一范围相当大的反时针水平环流。胡敦欣等进一步指出,夏季在大约以31°30’N,125°30'E为中心,尺度为100-200km 的范围内存在着一个气旋型涡旋;阐明了这一涡旋形成的动力原因(黄海暖流、黄海沿岸流和黑潮北上余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热力学因子(黄海冷水的南伸);对这一海区海底圆形软泥沉积的形成机制作了简要的说明,并依此推测这一涡旋的常年存在。近几年来,我们又作过多次专题性调查,取得了较好的资料。本文旨在进一步论证这一涡旋的常年存在,阐明其多年变化,探讨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并讨论几个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气旋型涡旋   
      87
      |
      7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7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王喜年,刘凤树
      1986, -7(27)
      摘要:西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数的36%),多出现在夏秋两季,以8,9月份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占全年总数的21.4%和18.9%。台风于闽粤(以及台湾省)沿海登陆的次数约占我国登陆台风总数的86%。因此,该地区倍受台风及其诱发的风暴潮袭击,甚至造成严重的潮灾。 本文分析了30多次(1952-1974年),发生在闽粤沿海的台风潮的全过程,阐明了不同类型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的特点,讨论了单站气象因子对风暴潮的效应,介绍了所建立的经验预报公式。 纵观沿岸各测站风暴潮的逐时变化曲线,不论哪一类台风(登陆型或平行于海岸型),沿岸各测站的风暴潮形态,其全过程均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先兆波”、“主振”和“余振”。“先兆波”且是先于风暴到达之前的水位缓慢升高。随着风暴移至大陆架并向测站接近时水位急剧升高,在登陆时刻前后达到最大值(“主振”)。之后,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水位残留着“余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湍摩的作用下,水位逐渐恢复常态。就研究地区而言,风暴潮的变化随风暴路径、中心气压示度、风暴尺度和移行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单站风暴潮位的变化与台风域中风暴潮位场的变化紧密相关,并非孤立的事件。台湾海峡的存在使该区海面变化极其复杂。因此,分区分析风暴潮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海区的风暴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台风潮   
      96
      |
      6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6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蓝淑芳,顾传宬,傅秉照
      1986, -7(27)
      摘要:在南黄海的东南部,有一支较强的高温、高盐水入侵,这一水体通常称为黄海暖流,也有人称之为南黄海高盐水。从环流和水团的结构来看,这一水体来源于济州岛东南的对马暖流,我们则称之为南黄海暖流水。本文试图从水团分析角度研究这一水体的温、盐度分布基本特征。 南黄海暖流水自对马暖流分出后,沿西北方向侵入南黄海,对黄海、渤海、东海的海洋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更因其高温特征,携带大量热量,对我国沿海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它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海洋学界的重视。我国曾于六十年代初期对黄海暖流作过研究,但研究海区仅局限于124°E以西海域。 本文引用的海洋观测资料包括中国和南朝鲜在1976-1979年间在南黄海及其东部邻近海区的(双月)调查资料(共计141个测站)。研究海区向东扩至128°E 。  
      关键词:南黄海暖流;温、盐度分布   
      134
      |
      5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6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蓝淑芳,顾传宬,傅秉照
      1986, -7(27)
      摘要:在南黄海东南部,呈现高温、高盐特征的南黄海暖流水(以下简称暖流水)终年入侵。冬半年,暖流水自济州岛东南沿西北方向大量涌入南黄海,并盘踞其大部海区,因此,该海域水文要素场(温度、盐度、密度)等值线的分布大多呈舌形。但在济州岛西北,朝鲜半岛西南海域外的水文状况则呈现低温、高盐特征。夏半年,黄海冷水团与南黄海沿岸流强盛,暖流水势力锐减,南黄海温、盐度等值线的分布不再大片地呈现明显舌形,舌状分布仅出现在34°N以南,124°E以东海区。此时,在暖流水附近,济州海峡西北部,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外,经常出现一个具有高盐特性的冷水块。此冷水块的出现与南黄海暖流水的变异有关,并且存在时间较长,因此,其温、盐性质构成了南黄海水文特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分析研究这一冷水块的基本水文特征并对其成因提出初步看法。 本文主要引用1976-1979年在南黄海海域调查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朝鲜1934-1938年的近海观测资料。  
      关键词:南黄海暖流水;冷水块   
      127
      |
      10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6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顾传宬,蓝淑芳,傅秉照
      1986, -7(27)
      摘要:“近岸高能环境调查”将是2000年海洋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位于山东半岛顶端,深入黄海之中的成山角,素以水深流急,流向多变著称。对其附近海域海流能的开发与利用,历来为人们所瞩目。成山角地理位置独特(南侧水浅,东侧陡峻,北侧水下地形复杂,涡旋频频连接),现场观测困难,因而其紧邻海域是否是我国近岸高能环境之一的问题,较长时期以来没有定论。 据估计,全球海洋蕴藏海流能约10亿kW。目前国外只有美、日等国进行海流能的利用研究。1972年10-12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在紧邻成山角的海域(离海岸距离约3n mile)作了专题调查。当时目的旨在为开发和利用成山角附近海域海流能提供初步的、但是可信的依据。 本文引用这次调查部分测站上的海流观测资料,试图从海流结构与统计特性两方面对紧邻成山角海域的流速和流向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分析选用了紧邻成山角的海域六个昼夜连续观测站的流速流向资料。这六个测站配置在成山角的北、东、南三个侧向上,每一侧向上各相对均匀地分布两个,分别以字母C2和C3(位于涡旋区),D3和E2,以及E1和F1标识。这些测站离海岸最近的是C2站,最远的是E2站。测量按常规方法进行。  
      关键词:流速分布,成山角   
      123
      |
      6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1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于振娟,乐肯堂
      1986, -7(27)
      摘要:黑潮是世界上著名的强流,它是影响黄海、东海陆架环流的主要流系。黑潮的变异,不仅对几乎整个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状况的变化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东亚气候的变迁也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黑潮变异问题的研究,对于大洋环流及其动力学的研究以及黄海、东海海洋水文状况、东亚气候变迁的预测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东海黑潮的变异问题,在管秉贤(1979,1981,1982)及管秉贤等(1979)的论文中,己作了不少分析;但由于资料系列长度的限制,这些分析工作主要是定性的。诚然,即使在目前,要获得关于东海黑潮变异特征的定量关系也决非易事。有鉴于此,本文想在尽可能收集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海黑潮变异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以期获得若干定量的概念。  
      关键词:黑潮变异   
      159
      |
      6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5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丁宗信,胡敦欣,熊庆成
      1986, -7(27)
      摘要: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对南黄海124°E以西海区曾进行过不少的调查研究,对该海区的水文特征、水团结构和海流系统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对124°E以东海区的情况了解尚少,所以有些问题,如黄海冷水团内部的温盐结构,黄海暖流以何种形式和以何路径进入南黄海等等,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引用1983年11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在南黄海联合调查获得的Mark-III CTD 资料和浮标测流资料(站位见图1),拟对南黄海秋末温、盐度垂直结构及其与流系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温盐度垂直结构;流系关系   
      135
      |
      10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06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赵保仁,胡敦欣,熊庆成
      1986, -7(27)
      摘要:随着现代光学仪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海水的浊度、透光度或光束的吸收系数等在海洋中的分布来讨论海流、水团混合、海洋锋面等水文现象,以此作为温、盐等水文资料的重要补充。例如,Drake用表层海水的透光度揭示了Santa Barbar海峡中的环流状态。Matsuike和Morinaga曾用日本南岸黑潮区域中的光束吸收系数揭示了沿岸水进人黑潮主流的混合现象。Matsuike 等用光束吸收系数研究了长江冲淡水与外海高盐水之间和黄海沿岸水与东海高盐水之间的锋面特征。上述研究都是卓有成效的。 然而,在我国还很少使用过类似的方法来研究有关的海洋水文现象。1983年11月在中美南黄海环流与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研究的首航调查中,使用25cm光程的透光度计(Transmissometer)精确地测定了南黄海的透光度值。本文将以这些资料为基础,阐明南黄海透光度值的分布规律及其同南黄海的水团分布、环流状态、潮汐运动等水文现象之间的关系。 25cm光程透光度计用产生波长为660nm红光的发光二极管作光源,这种光源接近单色,在蒸馏水中经过25cm光程后,仪器测得的最大透光度值为90%。由于该仪器使用单色红光光源,海水中的腐植酸等黄色物质对它影响很小,因此测得的透光度值可较真实地反映海水中悬浮物含量的多少。调查中将透光度计的信号接入Mark-III型CTD的备用通道,因此它的取样速率同温、盐等要素一样。 本次调查共设7个断面,54个CTD观测站,测站和断面分布如图1所示。  
      关键词:透光度;环流   
      136
      |
      8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0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熊庆成,丁宗信,赵保仁
      1986, -7(27)
      摘要:南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上的中间高氧层及其最大值是黄海冷水团区的一个突出现象。毛汉礼等(1964)认为:在夏季,凡是黄海冷水盘踞的地方,几乎都有一个中间高氧层,其深度与温跃层有关,大致都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中间高氧层可作为黄海冷水的一项指标。后来,顾宏堪(1966, 1980)专题讨论了黄海的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中最大值问题。他认为这一最大值主要是由冬季保持而来。但是,由于当时的资料垂向取样间隔大,因而对冷水团区溶解氧的垂直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等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 本文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1983年11月中美南黄海环流和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所获取的CTD资料,和与其同步取样(每秒钟抽样一次,深度间隔约在0.3-0.8m之间)的溶解氧资料,对秋末南黄海冷水团区溶解氧垂直结构及其最大值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同水系的关系等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调查海区和站位分布如图1所示。由于种种原因,调查海区仅限制在124°30'E以西海域,这对研究上述问题,特别是同水系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冷水团区;溶解氧垂直结构;溶解氧最大值   
      104
      |
      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0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黄华瑞,庞学忠
      1986, -7(27)
      摘要:近年来,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形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对河口痕量金属的研究更为关注。江河及河口是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渠道,而铬是海水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由于各种理化环境的变化,它在河口区常常发生形态的转移,对生物毒性也产生了差异,因而引起了海洋化学家的兴趣。许多学者为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沿岸有许多工业城市。黄浦江是其人海前的重要支流,上海市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均由此流到河口区。为此我们试图研究铬在长江运移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变化。 我国研究河口海域铬的论文甚少,作者曾进行了渤海湾海水中铬的研究,吴瑜端(1978)对长江口海域底质和底层水中的Cu、Cr、Hg进行了研究,然而对长江口水中铬的形态研究则未见报道。  
      关键词:长江   
      100
      |
      5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5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秦蕴珊,李凡
      1986, -7(27)
      摘要:渤海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70m,是一个较浅的海湾。黄海平均水深38m,其中部为水深大于50m的盆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陆地环绕。沿岸河流输沙特征对沉积作用过程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黄河入海泥沙的影响尤为显著。 关于黄河人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前人已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讨论。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性河流。由于黄河尾闾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变迁,纵横摆动于华北平原之上,交替注入渤海和黄海,因此,在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在中国近海沉积中的作用时,必须把渤海和黄海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南涉东海。本文试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概括讨论黄河入海泥沙对渤海和黄海海底沉积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黄河入海泥沙;渤海;黄海沉积   
      133
      |
      10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9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张铭汉,高明德
      1986, -7(27)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工农经济区,对其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于了解该区水文工程地质、河口海岸演变和土地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对该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年代地层学上的依据,我们先后对和桥、梅捻、正仪、祝塘、吴江、北坎、常州、江都八个地方钻孔的沉积岩芯进行了古地磁的研究,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初步建立了本区的古地磁极性变化年表。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沉积岩芯;古地磁   
      107
      |
      6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9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刘瑞玉,崔玉珩,徐凤山,唐质灿
      1986, -7(27)
      摘要:黄海和东海,连同渤海,是面积广阔的陆缘海,绝大部分区域的深度不超过160m,超过200m的深水区范围很小,东海平均深度370m,黄海平均深度44m ,渤海只有18m。黄海、东海的海底地形、海流系统和水团结构都相当复杂。强大的高温高盐黑潮暖流水和以长江为主体的低盐冲淡水占主导地位。北部的黄海冷水则是在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夏季低温水团,而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对局部海域水文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黄海和东海海域的底栖动物区系性质。此外,海底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对底栖动物的组成和分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同种的分布式样明显地反映了粗、细、软、硬底质的分布轮廓;而有些底内动物的活动又对沉积物的物理纹层和化学特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海、东海底栖动物种类很多,有的种数量很大,不少种(虾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渔业捕捞对象,或是经济鱼虾的天然饵料,有些又可作为水团、海流的指示种,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多年调查资料,系统反映中国东部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概貌和生态特点,内容包括种类和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与水文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黄海;东海;底栖生物   
      100
      |
      7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4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孙道元,董永庭
      1986, -7(27)
      摘要:作者对“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1980年6月和1981年8月及11月三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栖动物样品中的多毛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多毛类不仅种数多,出现频率高,而且在数量分布上有其特点。本文就124°E以西20个站以箱式取样器采得的垂直分层和定量样品(经0.5mm孔目过筛)中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长江口;多毛类   
      100
      |
      6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8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D.F.Boesch,唐质灿,徐凤山,K.J.Nilsen
      1986, -7(27)
      摘要:底栖生物对沉积过程和沉积类型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导致颗粒沉积物的沉积、再悬浮,或导致其稳定、垂直混合和粒级分层;二是影响液体和溶解性矿物质同上覆水的交换。长江口外的东海大陆架区域辽阔(宽度超过500km),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沉积环境和生物。在31°-33°N之间的海域,低层水温的巨大梯度,形成一个介于亚热带和冷温带(或北温带)群落之间的极为明显的生物地理过渡带。沉积物从现代沉积中心的粘土到全新世海侵的残留砂皆有分布。 本文是1980和1981年中美东海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的研究结果,简要地描述底栖生物的一般分布型,重点讨论沉积柱中大型底栖生物垂直分布的观测结果,并推断底栖生物在沉积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生源结构   
      89
      |
      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4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J.W.Fleeger,唐质灿,R.P.Higgins
      1986, -7(27)
      摘要:本文为中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作者根据1981年8月和11月采集的沉积样品,分析了小型底栖桡足类和动吻类的栖息密度和种类组成,作为东海小型动物(长度小于1mm的底栖后生动物)种类丰度和个体密度的第一个标志。 以往,Ito (1981)及其所引文献曾对日本猛水蚤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沈嘉瑞等(1956)、郑重等(1965)和陈清潮等(1974)报道过中国近海猛水蚤类。陆鼎恒(1934)记述了黄海山东半岛北岸动吻类的一个新种。然而关于中国近海小型动物的定量研究资料,过去尚无报道。 本文目的是对东海猛水蚤桡足类和动吻类组合进行初步描述,并同中美联合研究所汇集的物理水文资料进行比较。  
      关键词:小型底栖桡足类;动吻类   
      79
      |
      6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8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申纪伟
      1986, -7(27)
      摘要:作者采自东海的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有8种,分隶于后唇科OpistholebetidaeFukui,1929、鳞肉科Lepocreadiidae (Odhner, 1905) Nicoll, 1935和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Ward, 1917) Ciurea, 1933,其中5种系新种,3种为我国新记录,分别记述于后。 虫体器官量度均为mm,卵子为μm,虫体各部位与器官测量值见表1。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复殖吸虫   
      196
      |
      8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336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 乐肯堂
      1986, -7(27)
      摘要:自从1980年6月中美关于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海区的沉积动力学联合考察开始以来,关于长江径流人海后路径的时空变化问题,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 在这次中美联合考察之前,作者曾根据1980年以前的实测水文资料和余流资料,分析了洪水期本区的盐度分布和海流结构。本文目的是根据中美联合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和历史资料,对长江冲淡水实测路径的性状作进一步的分析,并拟对影响长江冲淡水复杂多变路径的若干动力学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关键词:长江冲淡水路径   
      78
      |
      7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5220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