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 51

      研究综述

    • 曾志刚,张玉祥,陈祖兴,马瑶,王晓媛,张丹丹,李晓辉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5003
      摘要:研究了西太平洋典型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的区域地质背景、岩浆岩、喷口流体、热液柱、沉积物以及多金属硫化物。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在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上南北分异,从北向南地壳厚度减薄,南部重力异常变化大,发育条带状磁异常,中部则具有最高的热流值。马努斯海盆的重力异常变化较小,磁力异常呈东西向展布,海底扩张中心附近出现磁异常条带。马努斯海盆已出现洋壳,冲绳海槽的地壳属于过渡性地壳,在中南部的地堑中可能已出现洋壳。 冲绳海槽与马努斯海盆玄武岩的岩浆是由地幔源区部分熔融产生的原始岩浆与板块俯冲组分混合构成。中酸性岩与基性岩具有相同的岩浆物质来源,是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与马努斯海盆火山岩相比,冲绳海槽火山岩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 冲绳海槽的喷口流体为富含金属元素(Mn、Fe、Zn、Pb)的酸性高温(高达320 °C)流体,其热液柱中的Zn2 、Cd2 、Pb2 、Cu2 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海水。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呈现出CH4、Mn、Al、δ3He正异常及pH负异常的特征。与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的喷口流体(220–276 °C、pH = 2.5–3.5)相比,DESMOS热液区的喷口流体温度(≥88–120 °C)相对较低,酸性更强(pH ≤ 2.1),二者较低的δ34SH2S和δD值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有酸性挥发分进入岩浆流体。冲绳海槽与马努斯海盆含金属沉积物的分布及其元素含量特征具有差异,相应地,两个弧后盆地含金属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也不同。冲绳海槽和马努斯海盆热液区均具富Zn型、Ba-Pb-Zn型、Si-硫化物型和Si-硫化物-硫酸盐型热液产物。与冲绳海槽的多金属硫化物相比,马努斯海盆中多金属硫化物的Pb和Au含量较低。  
      关键词:海底热液活动;岩浆作用;地质构造;冲绳海槽;马努斯海盆;弧后盆地   
      2131
      |
      183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胡石建,胡敦欣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4001
      摘要: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汇聚了巨大的热能,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进展,包括西太平洋暖池的维持机制、在不同时间尺度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异特征和物理机制,以及西太平洋暖池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西太平洋暖池的维持是现有地形下大气过程和海洋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的,在季节内到世纪尺度均存在很强的变化。其中:季节内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包括与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相关的对流和海表面热通量变化,以及海洋波动等海洋动力过程;季节变化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导致;在年际尺度上,西太平洋暖池作为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的一部分而振荡具有显著年际变化;太平洋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和大西洋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驱动着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世纪尺度的变化显示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存在扩张趋势。人类对西太平洋暖池的系统观测始于海洋观测卫星的使用,随后历经WCRP/TOGA、TAO/TRITON、TOGA-COARE、WOCE、Argo、SPICE、NPOCE等多个观测计划,极大促进了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但截止到第五次耦合模式比对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5),多数气候模式仍未能克服热带模拟偏差,对西太平洋暖池的模拟效果较差,表明在西太平洋暖池动力学的理解和模拟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热带海洋气候;ENSO   
      1452
      |
      205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2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范聪慧,于非,南峰,魏传杰,任强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9002
      摘要:中尺度涡在大洋中普遍存在,研究发现其能量比大尺度海洋环流的能量大一个量级,在海洋物质能量输运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观测条件限制,目前对中尺度涡的观测主要通过卫星高度计实现,只能从海面高度来推算中尺度涡大小、分布、强度及其伴随的水体和能量输送,而卫星高度计对中尺度涡垂直结构特征认识不足,也导致了对中尺度涡所引起的上层海洋能量、热量输送估计误差偏大。目前对中尺度涡三维结构观测认识不足,展望未来将会出现基于无人船平台的大洋中尺度涡三维结构自动观测系统,该平台将集成自动水下剖面观测功能等先进技术,以便观测中尺度涡的垂直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可对中尺度涡带来的物质和能量输送进行系统认识。  
      关键词:无人船;中尺度涡;海洋自动剖面观测   
      1362
      |
      216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王毅,张盾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9001
      摘要: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腐蚀已被公认为是海洋工程金属构筑物的腐蚀破坏的重要形式。航行在海洋中的船舶不仅受到海水腐蚀的影响,各个部件还会受到微生物腐蚀的影响。严重的微生物腐蚀会导致管路阻塞、部件失效和腐蚀穿孔,不仅影响船舶设备正常运行,也严重威胁船舶安全。本文系统分析了船舶微生物腐蚀发生的位点和危害、不同位点的腐蚀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船舶材料的微生物腐蚀以及不同防护技术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船舶微生物腐蚀研究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船舶;微生物腐蚀;群落结构;防护技术   
      1206
      |
      302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阙华勇,张国范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5004
      摘要:中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产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介绍了贝类产业链中种质创新、生态养殖、高值化加工等产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亟需解决的产业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贝类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贝类产业技术;现状;趋势   
      1245
      |
      333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牛建峰,王 霞,王广策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1001
      摘要: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合成的痕量有机物质,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适应。藻类属低级植物类群,且具有与高等植物类似的大多数激素类型,相对而言,藻类激素含量更少,却发挥着更高效的生理活性。无论在藻类,还是高等陆地植物,胁迫响应一直是研究十分活跃的领域。其中脱落酸(ABA)作为应激激素,所起的调节作用已得到人们的共识。本文总结了近些年关于ABA在藻类中的分布,ABA对抗氧化酶系的调控,ABA信号传导路径在陆地植物中的发现与代谢机制,以及利用蛋白质分子系统学对ABA信号传导途径的起源与进化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藻类ABA参与的抗逆代谢调控研究应着重从潮间带海藻出发,参考陆地植物研究的成果,应用生物信息学结合生物化学等的手段,进行相关机制的探索。  
      关键词:植物激素;ABA;活性氧;逆境响应;信号传导   
      985
      |
      188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王聪,梅显贵,朱伟明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1002
      摘要:海洋链霉菌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代谢功能,成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来源。对2010-2013年初的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统计表明,研究最多的是链霉菌放线菌,占海洋放线菌新天然产物的60%。本文综述了自1976年第一个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到2016年6月的40年间报道的547个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其微生物来源。其结构包括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聚酮、萜类、甾体等,其中含氮化合物是主要类型, 占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总数的61%;而67%的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表现出细胞毒、抑菌、抗疟和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链霉菌;天然产物;来源;结构;生物活性   
      1441
      |
      236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杨红生,肖 宁,张 涛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9004
      摘要:棘皮动物为海洋中特有,从热带海域到寒带海域,从潮间带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类重要的经济动物,棘皮动物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棘皮动物学研究及其产业化十分紧迫。本文综述了棘皮动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包括棘皮动物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遗传与行为生态学、种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健康苗种规模化繁育、病害预防与环境控制、健康养殖设施与模式、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产业发展规划与市场管理等。  
      关键词:棘皮动物,理论,技术,研究现状,发展对策   
      1222
      |
      265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2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唐赢中,胡章喜,邓蕴彦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30001
      摘要:过去几十年,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发生频率、规模和面积不断增大, 对我国水产养殖业、渔业和近岸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威胁。 在引起有害藻华的众多原因中,藻华甲藻的特殊生活史策略,尤其是形成休眠孢囊,提供了一种关键的机理,因为孢囊的形成过程常伴随着基因重组从而增加了藻华藻的生态适应性;孢囊厚的囊壁增加了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耐受性;厚的囊壁使其免于病原体感染和捕食攻击;孢囊的适时萌发为藻华提供了“种源”;孢囊可通过自然或人为原因如船舶压舱水传播从而扩大了其地理分布。我们综述并讨论了甲藻生活史和孢囊研究的如下几个重要方面:1)甲藻生活史的复杂性和有关甲藻孢囊概念及归类的争议;2)沉积物中孢囊“作图(cyst mapping)”在藻华模型和预测(报)中的重要性以及孢囊分布/丰度与藻华规模耦合关系的复杂性和条件依赖性;3)孢囊形成和萌发的若干影响因子及其复杂性和可变性;和4)最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各种组学手段在甲藻生活史和孢囊研究中的部分应用,特别是植物激素在孢囊形成、萌发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在简要评述了国际、国内有关研究历史中的路标性成果后,最后强调了四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有害藻华;甲藻;生活史;休眠孢囊;孢囊形成;孢囊萌发;压舱水;沉积物   
      1664
      |
      198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于仁成,罗 璇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6001
      摘要:海洋中的一部分微藻能够产生藻毒素,导致鱼、贝类等养殖动物染毒或死亡,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近20年来,随着对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 HAB)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手段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常见的几类藻毒素,从贝类中藻毒素污染状况、毒素来源、有毒藻藻华状况等角度,对我国当前相关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表明,麻痹性贝毒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和腹泻性贝毒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 DSTs)在我国近海最为常见,其中,麻痹性贝毒主要由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产生,产毒藻种常见于南海海湾、福建沿海、长江口邻近海域、海州湾、北黄海和秦皇岛近海等,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常见的大田软海绵酸、扇贝毒素等腹泻性贝毒毒素多由鳍藻(Dinophysis spp.)产生,我国近海贝类沾染藻毒素的现象也非常常见。近年来,随着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的发展,在我国近海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有毒藻和藻毒素。在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简单探讨了有毒藻与藻毒素对海产品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风险,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毒藻;藻毒素;有害藻华;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   
      1072
      |
      313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线薇微,张辉,刘淑德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8001
      摘要: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水域,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最丰富的水域,为鱼类及其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鱼类早期资源(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若干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温度、盐度、混浊度、食物、其他动物捕食等环境要素,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等气候现象,和大型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和污染等人为因素对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河口;鱼类早期资源;鱼类浮游生物;影响因素   
      1184
      |
      272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张武昌,陈雪,赵苑,赵丽,肖天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5002
      摘要:微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过程,是传统食物链的有效补充。微食物环研究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其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海洋微食物网结构在2000年才被Garrison提出。尽管微食物网各个类群的丰度在不同海洋环境中有相对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丰度结构约为纤毛虫10 cell ml-1、鞭毛虫103 cell ml-1、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104 cell ml-1、蓝细菌104-5 cell ml-1、异养细菌106 cell ml-1、病毒107 particle ml-1。海洋浮游食物链中捕食者和饵料生物粒径的最佳比值为10:1,实际研究中该比值会略低,例如纤毛虫与其饵料的粒径比值为8:1,鞭毛虫为3:1。Pico和Nano浮游植物的丰度比(Pico:Nano)是研究微食物网结构的指数之一,该指数具有不受研究尺度影响的优点,可用于研究区域性和全球性微食物网结构。近年来,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海洋微食物网的结构开展了研究,不同海区微食物网各类群丰度、生物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研究有很多报道,微食物网的结构可受空间、季节、摄食、营养盐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对不同空间微食物网的研究中,学者往往研究不同物理性质的水团中各类群生物丰度的不同,以此来表征微食物网结构的不同;同一海区微食物网结构的季节变化也是使用各个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来表示,该变化主要受水文环境因素影响。摄食者对微食物网各类生物的影响通过三种途径:1.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2.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通过营养级级联效应影响低营养级生物;3. 中型浮游动物通过释放溶解有机物、营养盐影响细菌和低营养级生物。浮游植物通过产生化感物质和溶解有机物影响微食物网结构,而营养盐的浓度及变化则可以对微食物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关键词:微食物网;结构;微微型浮游植物;鞭毛虫;纤毛虫   
      1424
      |
      225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张均龙,史本泽,赵峰,徐奎栋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5005
      摘要: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底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海洋底栖生物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的许多研究进展和成果,但学科目前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总体而言,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和分散,仍为相对弱势的一个学科,需成立专门的底栖生物学组织机构(分会),构建一个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整合业内的研究力量和资源,促进我国底栖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海洋底栖生物学分会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并就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底栖生物;海洋底栖生物学分会;生态学;分类学;多样性   
      1275
      |
      345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研究论文

    • 宋金明,段丽琴,卢 汐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1003
      摘要:2014年春秋季对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径区碳化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春季黑潮主流径水体垂向可划分为黑潮表层水、热带水、中层水与深层水,水层以30-50m、300-400m以及800-1000m分界。黑潮水体中DIC平均含量为2078.1μmol/kg,DOC与POC平均含量分别为98.59与1.62 μmol/L;各参数中,pH值随水深增加而降低,TAlk、DIC含量以及DIC/TAlk比值则随水深增加而升高,DOC与POC在200m以浅含量较高而在200m以深降为相对均一的低值。黑潮主流径水体中碳的分布在表层受到浮游植物生产、细菌分解、海-气界面交换以及陆源输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次表层至中层水体中,初级生产的影响消失,有机物的分解对水体中的碳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层至底层水体中,有机物分解逐渐完成,CaCO3溶解过程以及陆坡沉积物的水平输运成为水体中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位于上升流中心的TW0-1站位各参数均受到较深层次水体携游离CO2与营养盐上涌的影响,与黑潮主流径其他站位略有不同。秋季黑潮主流径水体垂向上依然能够划分为表层水、热带水、中层水与深层水四层,分别在75-100m、300-500m以及800-1000m分界。秋季黑潮水体中DIC平均含量为2078.7μmol/kg,DOC与POC平均含量分别为92.36与1.93μmol/L;黑潮主流径各层水体中各水文、碳参数分布规律与春季相似,影响因素也类似。秋季黑潮流域各站位碳参数量值与春季略有不同,其可能的原因有较低的浮游植物生产、利用以及较低的微生物分解量;秋季黑潮水体中DIC含量与DIC/TAlk比值与春季差异较小,但pH值与TAlk高于春季,由此可以推测秋季黑潮水体中有着较高的[CO32-] /[ HCO3-]比值。  
      关键词:海水;垂直变化;影响因素;台湾东部黑潮主流径区   
      1316
      |
      196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王启栋,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曹磊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1002
      摘要:通过对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岩芯中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滨海湿地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大部分金属元素的分布模式类似,均在40 cm左右出现明显的低值区,这主要是由黄河携带而来的大量陆源物质的输入造成的。沉积物粒度组成以及有机质含量对金属元素的分布影响显著。常量元素中,Na2O与其他元素变化趋势相反,反应了潮汐对滨海湿地的侵蚀作用;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单个稀土元素的含量大小顺序与黄河沉积物和渤海沉积物基本一致,稀土元素总量则高于黄河沉积物而低于渤海沉积物,表明黄河口湿地沉积物具有河流泥沙和海水颗粒物双重来源,而轻重分异比的变化则反映了物质输入的改变;而在较高的有机质和粘土含量的影响下,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发生了明显的富集。  
      关键词:常量元素,稀土元素,重金属,沉积物,黄河口新生湿地   
      1229
      |
      182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李新正,王金宝,王洪法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6001
      摘要:本文以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4个季度航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集了211种底栖动物,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斑角吻沙蚕(Goniada maculata)、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博氏双眼钩虾(Ampelisca bocki)和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各季节的优势种组成有明显变化;运用聚类分析和MDS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分为3个群落,即,群落I--位于调查区北部的美原双眼钩虾(Ampelisca miharaensis)-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斑角吻沙蚕群落,群落II--位于獐子岛邻近的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日本倍棘蛇尾群落(Amphioplus japonicus),群落III--位于南部区域的薄索足蛤-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群落,各群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运用ABC曲线分析了4个季节群落受扰动情况,表明该海域环境良好,受扰动较小,夏季受扰动略大于其它季节。  
      关键词:獐子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北黄海。   
      1539
      |
      205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王金宝,李新正,王洪法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08001
      摘要: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关键词:獐子岛,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   
      2391
      |
      120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4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杨 梅,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5001
      摘要:本文根据2014年6月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资料, 采用优势度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 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标序方法, 分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本次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生物135种, 其中多毛类66种, 甲壳动物33种, 棘皮动物14种, 软体动物13种, 其他类群9种。调查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22.2ind/m2,平均生物量为7.8g/ m2。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海区间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大型底栖生物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以划分为8个群组,各站位间相似性水平较低。ABC曲线表明,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 长江口邻近海域底栖生境的稳定性受到轻微扰动, 建议继续开展长期连续的监测,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环境变化和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演替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   
      1185
      |
      106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2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研究报告

    • 魏传杰,于 非,刁新源,欧江,任强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1004
      摘要:介绍了一种新型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可布放在200m以浅海域进行长期、定点、连续、综合观测。该型海床基由坐底平台、浮体仪器舱和释放器等配件组成,可以搭载多种观测传感器进行多学科综合观测。同时,针对该型海床基设计了安全有效的布放回收方法。通过实际海上应用,结果表明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具有长时间自动观测、隐蔽性好及有效防渔拖等优点,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综合观测。  
      关键词:海床基;防渔拖;长期综合观测   
      1310
      |
      119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任 强,于 非,魏传杰,范聪慧,司广成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9003
      摘要:温盐深测量仪(CTD)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物理海洋调查仪器设备之一。201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布放的潜标上搭载了三种不同型号的CTD(37Coastal、CTD48和304Plus),本文对这三种CTD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三者数据两两对比结果显示,37Coastal与CTD48压力以及温度数据最为接近,盐度数据则为37Coastal与304Plus相差最小。三种设备的压力、温度以及电导率数据稳定性对比结果如下, 37Coastal压力数据稳定性表现最好;其温度数据稳定性三者表现一致;而盐度数据稳定性则是37Coastal和CTD48一致。  
      关键词:CTD;传感器;质量   
      1271
      |
      249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4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於维樱,张灿影,冯志纲,郭琳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21005
      摘要: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了全球变暖的局势。海洋同时也是蕴含丰富资源的宝库,过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造成海水pH值发生变化,海洋酸化对这个资源宝库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文献计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了海洋酸化研究的整体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力量与研究主题分布,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现有问题给出了讨论建议,以期为未来的海洋酸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酸化研究经历了探索、成型、快速增长与稳步增长4个时期,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是主要研究国家,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詹姆斯库克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海洋酸化过程与成因、敏感性生物与生命过程影响、生态系统影响与生态效应、珊瑚礁与藻类典型研究等内容则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未来的海洋酸化研究还应该拓展广度和深度、提升方法和技术,并注意制定综合研究计划、慎重定性与量化研究结果、考虑多方面差异耦合因子并加强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  
      关键词:海洋酸化;文献计量;研究态势;最新进展   
      1493
      |
      28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2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 张灿影,於维樱,王琳,冯志纲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711001
      摘要:文章以SCIE和SSCI数据库中有关海沟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源,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Ucinet、VOSviewer 和excel分析软件,结合Pathfinder算法,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通过揭示国际上关于海沟研究的主要国家或地区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各自发文情况,总结国际上有关海沟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把握海沟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为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提供较详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海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SCI-E   
      1267
      |
      153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4013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研究简讯

    • 刘正一,庞云龙,郭 伟,秦松
      2016, 23(51) DOI: 10.12036/hykxjk20160804001
      摘要:区系是海藻生物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以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海藻为对象划分的生物地理单元,具有相对稳定的温度性质、物种组成和边界范围,且区系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然而,长期以来海藻的区系研究仅以定生的底栖海藻为研究对象,对于漂浮海藻则没有明确的定位。近年来世界各地漂浮海藻造成的藻华频发,在一些海域漂浮海藻已成为周期性存在,同时分子技术的发展为海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追溯、比较漂浮海藻及其与定生海藻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漂浮海藻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藻分布、适应与进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结合漂浮海藻的特点和海藻生物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探讨漂浮海藻与海藻区系的关系。  
      关键词:海藻区系;漂浮海藻;生物地理   
      974
      |
      12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93953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7-07
    0